《石鐘山記》是一篇考察性的遊記。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)夏天,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途中。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“目見耳聞”,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。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爲線索,一共三段。第一段
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“目見耳聞”,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。一共三段。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,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。可以分為三
二.石鐘山簡介和歷代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三種說法 石鐘山位於鄱陽湖入長江之處,屬江西湖口。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構成。有上下兩座山,南邊一座濱臨鄱陽湖的叫上鐘山,面積約0.34平方公里,北邊一座濱臨長江的叫下鐘山,面積約0.2平方公里。
然是說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鏗然有聲者,所在皆是也;而此獨以鐘名,何哉? 《水經》上記載︰「鄱陽湖的湖口,有一座石鐘山。」酈道元認為山下接著一個深潭,微風吹動水浪時,水和石互相拍擊,發出來的聲音像洪鐘一樣,因而得名。
《石鐘山記》是一篇考察性的遊記。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)夏天,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途中。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“目見耳聞”,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。
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,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。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,嘆惜酈道元的簡略,嘲笑李渤的淺陋。 注釋 1.石鐘山,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,有南、北二山,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,在縣城北邊的叫下
作者:佚名《石鐘山記》是一篇考察性的遊記。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)夏天,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途中。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_讀古詩詞網
石鐘山記原文、翻譯及賞析,蘇軾文言文,全文,心得,解釋,作者, 註釋 @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韓劇 排行榜 解夢 中文 謎語 劇情 名言 中文 歌詞 字典 韓劇
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。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,自以爲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。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,嘆惜酈道元簡略,嘲笑李渤的淺陋。註釋 1、選自《蘇東坡全集》。
《石钟山记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。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,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,必须要深入实际,认真调查。在艺术上,此文具有结构独特、行文曲折、修饰巧妙
石鐘山記 蘇軾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水經>(水經注)云:「彭蠡 (今江西鄱陽湖)之口,有石鐘山焉。」 酈元以為「下臨深潭,微風鼓浪,水石相搏, 聲如洪鐘」。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,而況石乎!至 唐
作者:佚名《石鐘山記》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記遊性散文那樣,先記遊,然後議論,而是先議論,由議論帶出記敘,最後又以議論作結。作者以“疑 察 結論”三個步驟展開全文。全文_讀古詩詞網
石鍾山記賞析 二 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「目見耳聞」,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。一共三段。 第一段提出石鍾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,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。可以分為三層。第一層,引《水經》上
《石鍾山記》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。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)夏季,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。文章通過記叙作者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“目見耳聞”,切忌主觀臆斷的道
1/1/2009 · 石鐘山記 蘇 軾 譯 文 《水經》上說:“鄱陽湖口有座石鍾山在那裏。”酈道元認為,這山下面臨深潭,微風掀起波浪時, 水和石互相撞擊,發齣的聲音象大鐘一樣。 這種說法,人們常常懷疑它。
苏轼的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: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
石鐘山①記《水經》②云:彭蠡③之口,有石鐘山焉。至唐李渤⑤始訪其遺蹤⑥,得雙石於潭上,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⑦,北音清越⑧,桴止響騰⑨,餘韻徐歇。
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,註釋賞析及寫作背景中心思 15-12-28 《芳容至孝》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,華亭人。其父文榮,游楚客死歸州官舍矣。芳容十四歲,祖父母相繼死,臨終撫芳容嘆曰:安得汝為尋
自蓋嘗論天人 之辨,以謂人無所不至,惟天不容偽。智可以欺王公,不可以欺豚魚;力可以得天下,不可以得匹夫匹婦 之心。故公之精誠,能開衡山之雲,而不能回憲宗之惑;能馴鱷魚之暴,而不能弭 皇甫鎛
日期 消息題目 人氣 31/10 2019-20年度校友日開始接受報名! 93 29/10 派發朗誦比賽參賽通知書 94 29/10 有關上學期「小作家園地」(中文)投稿事宜 93 28/10 校服換季通知 290 28/10 由於童喜動親子班反應熱烈, 現新增設3班特別班
我只是笑笑,並不相信。到了夜晚,月色明亮,我和兒子蘇邁乘坐小船,來到陡峭的石鐘山 崖壁之下。巨大的岩石在身邊聳立著,高達千尺,好像猛獸和鬼怪,陰森可怕,像要撲過來。在山上棲住的鶻鳥,聽到人聲也驚慌地飛起來,在高高的雲端裡磔
· PDF 檔案
歷代散文名篇(影畫版) 87 歷代散文名篇(影畫版) 編者簡介 詹丹,上海人,文學博士。曾先後執教於上海教育學院、華 東師範大學中文系。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,上 海高校都市文化E-研究
石鐘山記宋代:蘇軾《水經》云:「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。」酈元以為下臨深潭,微風鼓浪,水石相搏,聲如洪鐘。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,而況石乎!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,得雙石於潭上,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,北音
12/12/2005 · 〈石鐘山記〉蘇東坡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一 八四)六月遊石鐘山之後。元豐二年(一 七九),蘇東坡受御史李定等人彈劾,以寫詩諷刺新法、訕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御史臺獄。出獄後貶黃州(今湖北黃岡縣)團練副使。
酈道元見到的和聽到的,大概和我一樣,可是說得不夠詳細;士大夫總不肯乘小船夜泊懸崖峭壁之下,所以沒有機會知道真相;而那些漁人船夫,雖然知道卻沒有能力講清楚,這就是世人不知道石鐘山命名由來
匹夫而為百世師,一言而為天下法。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,關盛衰之運。其生也有自來,其逝也有所為。故申呂 自嶽降,傅說 為列星,古今所傳,不可誣也。孟子曰: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」是氣也,寓於尋常之中,而塞乎天地之間。
譯文: 《水經》說:「鄱陽湖的湖口有石鐘山。」酈道元認為在下面靠近深潭,微風振動波浪,水和石互相碰撞,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。這個說法,人們常常懷疑它。如果現在把鐘磬放在水中,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,何況是石頭呢!
《石鐘山記》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年)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,送大兒子蘇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,遊覽石鐘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遊記。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發出了「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其有無,可乎?
石鐘山記 朝代:宋代 作者:蘇軾 原文: 《水經》雲:”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。”酈元以為下臨深潭,微風鼓浪,水石相搏,聲如洪鐘。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,而況石乎!
此页面最后编辑于2018年12月3日 (星期一) 02:41。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3.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。(请参阅使用条款) 在部份国家和地区,包括中国大陆、澳门和台湾,作者精神权(含署名权)永久有效(详情)。
石鐘山記 蘇軾 水經云:「彭蠡之口,有石鐘山 焉。」酈元以爲「下臨深潭,微風鼓浪,水石相搏,聲如洪鐘」。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,而況石乎!至唐李渤,始訪其遺蹤,得雙石於潭上,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,北音
14/2/2010 · 以下各篇 求翻譯 賞析 (出處能給的盡量給) 鐘山晚步 宋 王安石 小雨輕風落楝花,細紅如雪點平沙。 槿籬竹屋江村路,時見宜城賣酒家。 同熊伯通自定林過悟真院 宋 王安石 與客東來欲試茶,倦投松石坐欹斜。 暗香一陣連風起,知有薔薇
《石鐘山記》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年)游石鐘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遊記。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,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,必須要深入實際,認真調查。作品名稱石鐘山記創作年代北宋作品出處《蘇東坡全集》文學
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,自以為得其實。余是以記之,蓋歎酈元之簡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 譯文: 《水經》上記載︰「鄱陽湖的湖口,有一座石鐘山。」酈道元認為山下接著一個深潭,微風吹動水浪時,水和石互相拍擊,發出來的聲音像洪鐘一樣,因而得名。
蘇東坡和《石鐘山記》在江西的湖口縣,有一個小小的石頭山,山不高,大概只有50米,但是名氣卻很大,它位於鄱陽湖進長江的入口,既是兵家必爭之地,同時也是一個著名的
石鐘山記 基本解釋:散文篇名。北宋蘇軾作。石鐘山,在江西湖口。作者對北魏酈道元、唐代李渤所作的山名解釋表示懷疑,并通過親身游歷得出新的解釋。文章記述作者月夜行舟,描摹山水間的聲響,均生動
這篇遊記不同於一般的寫景記遊之作。它的內容雖是記遊,但中心卻是說理,且說理中含有辨析,所以作者在文中將描敘與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,形成了〈石鐘山記〉在寫技巧上的最大特色。全文的立足點是議論,但這議論又是通過描敘來完成的。
· PPT 檔案 · 網頁檢視
寫作背景 神宗元豐七年四月,作者移官汝洲團練副使。在赴任途中,他從水路繞道江西,送長子蘇邁去德興上任。六月,到了湖口,尋訪了石鐘山,寫下這篇遊記。作品意在說明不盲從前人,不主觀臆斷,強調「目見耳聞」,實地查訪的重要。
石鐘山還有大量石刻,唐代魏徽書《遵王之義》四言詩,宋蘇軾的《梅蘭竹菊圖》,黃庭堅的《翠蓋龍旗》七律詩、曾國藩親書上諭及《石鐘山楚軍水師昭忠祠記》、以及當代郭沫若書《登湖口石鐘山》五言詩等。石刻於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[2]
見識不廣的人拿著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「合理」的解釋,自以為得知它的真相。我因此寫了這篇文章,慨嘆酈道元說得太簡略,同時嘲笑李渤的見識淺陋。 詞解: 《水經》︰古代一部記述水流河源的地理著作。 彭蠡︰鄱陽湖。 石鐘山︰在今江西省湖口縣鄱陽